close

[轉文]

我曾經看過國外的樂評以「月亮與太陽」來形容這兩位鋼琴家。

當下覺得這真是中肯極了~
其實不需要依據他們的談話,光是他們發行的作品與公演次數就可以對他們的個性略知一二。


李雲迪從不著急:「我也有我固定的演出,我在海外的演出比國內多。我有我自己的打算,我現在還是把自己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有太多需要我學習的作品了。我特別相信,在音樂藝術當中,只要你的藝術造詣是好的,大家一定會關注,也一定會了解和知道。」他形容和小澤征爾的合作是一次非凡的體驗,這個錄制於柏林愛樂大廳的現場錄音堪稱迄今為止普羅科菲耶夫第二協奏曲的最佳版本之一。

比起李雲迪,郎朗的性格更張揚些,他說自己與眾不同有這麼幾點:「第一是曲目,我可以彈40部鋼琴協奏曲,這在我這個年齡可能沒有人做得到。獨奏會曲目我能彈10套,而且是從古到今不同風格的。我最大的優勢——全世界沒有一個像我這年齡的鋼琴家能跟所有的大指揮家、大音樂家合作。」

這就是為什麼我對樂評使用「陰陽學說」來形容他們感到中肯的原因

姑且不論郎朗的音樂內涵(因為這將會是一大段篇幅),無論如何,至少他懂得市場運作,知道怎麼推銷自己,同時確實討人喜歡。但因為商業性質的演奏會過多(不論是營利或是非營利),同時也是不少人認為郎朗過於商業化的原因之一。

至於李雲迪的思想與演奏手法就較為細膩而內斂了。在音樂作品上,他比郎朗更專注,若要往前彈回貝多芬或是巴哈,也許會比郎朗更為豐富。
那麼撇開音樂,以職業的角度來講,李雲迪捨棄讓自己「快速成功」,反而走向更深層,更偏向心靈的方向,雖不致於到「關起門來自己玩」的地步,但是名聲相對不如郎朗,其來有自。(儘管在兩位在東方世界的知名度差不多)

用更清楚的方式來解釋,若把兩位的音樂比喻為「書」
則李雲迪寫的是「好書」,而郎朗寫的是「暢銷書」

暢銷書寫的不一定好,但卻順著時代背景而寫出大家想看的內容,於是熱賣。

而好書,也許是屬於反時代的內容,但卻反映出社會的另一面,有內涵的讀者自然分辨的出其中的蹊蹺,但受限於時代,得仔細選擇觀眾群,所以讀者也許不多,卻非富即貴。

動與靜之間,各有優劣,以商業的角度來講,郎朗是個很成功的企業家,所以他的機會很多,然而「客戶」卻不一定個個聰明。
李雲迪則反過來了(儘管「不盡相反」),他就像一名成功的研發人員,卻得依附在企業家名下,看老闆的臉色度日(當然我可以確定,依他的能力,老闆也得看他的臉色)

以現實的角度,我是贊同郎朗的
以理想的角度,我較贊同李雲迪

 

[來源] http://www.wretch.cc/blog/ikusho/13041718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音樂 生涯規劃
    全站熱搜

    junoly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