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創新發現誌/46期)

文/林立綺 圖/Kitty Koo紐約電影學院
人氣:( 512 ) 分享:( 0 )

做為保存華人世界歷史文化最豐富,同時也是實現自由民主以及言論自由最徹底的國家,台灣享有的媒體自由以及精神自由程度,是所有華人地區所豔羨的對象。這樣的開放自由的發展條件,孕育了台灣包括流行音樂和偶像電視劇等流行文化產業高度豐富多元化的發展,而台灣出產的小而美且精緻的流行商品,長久以來也成為包括東南亞以及中國大陸等華人世界所追逐的文化指標。

然而,做為娛樂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龍頭,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卻歷經波折,台灣的電影產業曾經在1960 年至1970年代蓬勃發展,在亞洲市場也具有獨占鰲頭的地位。然而,自1990年代以後,台灣電影的製作幾乎是呈現停滯的狀態。在台灣加入WTO之後,台灣的電影市場被歐美電影攻占,本土的電影市場受到嚴重衝擊,華語片的製作以及市場快速萎縮。因此,每年超過50億元台幣的票房市場,幾乎都是由外語片所壟斷。

《海角七號》 讓台灣電影榮景重現

所幸2008年之後,因為歐美市場受到金融風暴衝擊,許多好萊塢大製片的電影停擺,才讓沉寂近20年的台灣本土電影市場,在2008年由魏德聖導演所執導的清新小品《海角七號》創下台灣影史票房第三名的佳績後,為台灣電影產業正式開啟了一波復甦新浪潮。然而,台灣的電影發展能否就此拉開一條長紅 ? 還是近三年的電影產業發展只是曇花一現?長久以來觀察華人電影產業發展的紐約電影學院(New York Film Academy)副總裁暨國際部顧問Kitty Koo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台灣若要成功發展電影產業,目前最缺乏的,其實就是發展電影產業的人才。而電影人才的養成及培育,正是包括中國和台灣等華語電影產業最缺乏的ㄧ環。

她說,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電影教育很類似,就是極為重視理論以及課堂上的教學,而欠缺實作的經驗,而大學4年的學習時間也過長,學生在畢業之後,電影產業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在學校所學的理論以及技術也已經用不上。而這樣的電影教育,無法培育出能夠創造必須走在所有產業前端的電影人才,以及提供走進電影院的觀眾一個作夢的空間的電影產業。Kitty Koo指出,這是台灣和中國的電影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華語電影產業無法發展出如同美國好萊塢的國際規模的原因之一。

而美國的電影產業發展已經有150年的歷史,已經發展出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以及價值鏈,同時學界也提供充分的人才補給,許多經驗以及技術透過學校充分的保存下來,而經由學校和電影業界的密切合作,讓學生學到的第一手知識可以在畢業之後立即運用,讓業界得到充分的人才補給,她如此解釋。

由著名電影和百老匯製片人Jerry Sherlock在1992年於紐約成立的紐約電影學院,即是著重電影實作經驗的最重要代表。儘管在學術界的資歷不深,但是紐約電影學院因為與業界維持密切的合作關係,多年來不論是在表演、導演、製片以及編劇等電影產業的各個面向,培育出許多代表性人物,例如,紐約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所執導的電影也獲得奧斯卡的提名,例如Samantha Waite所執導的短片《Wish 143》即獲得2011年奧斯卡的提名。而Philip Doring所執導的即將在2012年上映電影,也將由包括奧斯卡以及艾美獎得主及提名者Jesse Eisenberg、Melissa Leo、Tracy Morgan等名演員所共同演出。此外,紐約電影學院的專業性及與業界的密切關係,也吸引許多好萊塢名人包括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艾爾帕西諾(Al Pacino)等子女選擇就讀。

美國電影產業 首重人才培育

紐約電影學院能夠吸引並培育優秀的電影人才就讀,主要的原因,Kitty Koo說明,因為紐約電影學院的哲學,就是「從作中學」(Learn by Doing),在創新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得以獲得第一手、最密集以及最實用的電影知識為主要教學方向,而不是如同其他電影學院普遍只提供學生在理論上的練習。紐約電影學院的專業師資以及設備,透過實作工作室(hands-on workshop)以及立即的經驗,讓學生不會迷失在課堂的教學之中。她解釋,紐約電影學院的特色,就是「"we don't talk about films, we MAKE FILMS"(拍電影但是不談電影),學生必須完成8部短片的執導及創作,以及協助其他團隊完成28部短片。同時紐約電影學院也刻意縮減課堂規模,每個班上只容納16位學生,而每四位學生就可以使用一台攝影設備,以使教師可以充分的照顧每位學生,同時學生也可以和教師有更多的互動。

此外,紐約電影學院也極力提供可以協助個人發展以及學習的環境,這也讓學生得以在團隊合作的氛圍中,創造出傑出的作品。當然,成功的電影製作需要整合許多面向,而紐約電影學院能夠提供許多專業電影製作課程,包括導演的訓練、製片的培訓,拍片的培訓以及劇本的寫作。Kitty Koo說,紐約電影學院所提供的課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如何使用攝影機並且掌鏡和運鏡、為銀幕打光(light a scene)或是編輯電影,學生也可以學到與電影製作有關的各個面向,同時也透過互動完成最佳的作品。因此,紐約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歷年都有佳作展現,例如,來自台灣的Eunice Wu所執導女同志電影《The Best Is Yet To Come》即入圍了全球22個電影獎的獎項。而Mathieu Roy所拍攝的紀錄片《Surviving progress》更獲得奧斯卡獎得主馬丁史克西斯(Martin Scorsese)擔任製片。

此外,Kitty Koo說,電影工業在當代社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數位化的時代,科技的持續創新更增添了電影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例如,3D技術的發展,不僅為好萊塢的大製片電影提供更多的電影素材,也讓獨立的電影製作者,可以有更多的表現空間。而文化的發展本無國界,數位化時代的到來,讓不同文化的傳遞更快速,也為跨國的電影合作開啟了更多的可能。Kitty Koo說明,紐約電影學院目前在包括巴黎、倫敦、洛杉磯、巴西、印度、非洲、中國以及澳洲和東南亞等地也都設有workshop,目前也在和台灣的義守大學、北藝大和台藝大洽談合作的可能。因為透過跨國的合作,運用最新的科技和技術,以及不同國家和異文化之間的互相衝擊激盪,更為全球電影產業提供了創意的搖籃, 而不同國家之間也有不同專長的技術以及創意來源,因此,數位化的時代,讓電影的製片也成了國際化合作的產業,這也帶動世界電影產業的持續成長。

跨國合作 提升亞洲影業水準

而這股趨勢也蔓延到亞洲市場,Kitty Koo說,亞洲已經成為全球電影工業的ㄧ個重要市場,有許多好萊塢的電影都和亞洲的電影公司合作製片,以及在中國大陸、印度以及東南亞等地拍攝或是後製,這也讓許多亞洲的電影工作者,可以有機會和美國的國際電影團隊合作,並從中學習國際電影的製作方式,提升亞洲電影產業的整體製作水平。

而台灣在這波亞洲電影新浪潮中,可以占據怎樣的位置呢?Kitty Koo認為,台灣目前的電影發展過於保守,同時電影從業人員也普遍較理論導向,現今世界的電影潮流,必須具有高度的實踐性,同時電影產業的工作者,也需要了解電影製片各個面向,才能拍出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當然,2009年到2011年台灣的電影業界成功的推出包括《艋舺》和《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熱血青春題材電影的大賣座,這些最新的發展,更是台灣電影工作者可以發展的方向。而李安也是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ㄧ個重要指標性人物,他的發展軌跡,也將是下一世代台灣電影從業人員必須追隨的發展方向。台灣所擅長的高科技產業,更可以為逐漸向數位匯流的電影產業加分。

電影產業是一個讓觀眾盡情作夢的產業,也是可以帶動夢想成功的產業,因為不論是經濟的表現好或是壞,人都需要一個可以作夢的空間。成功發展這個夢工業,不僅將帶動文化產業發展,也將彙集所有置入性行銷以及創意產業等商業活動,並整合台灣所擅長的高科技以及數位產業,達到向華人市場吸金且成為人才輸出以及創意培育的樞紐地位。

善用文化優勢 打造台灣電影夢工廠

中國的電影市場規模持續成長,目前每年拍攝的電影超過560餘部,規模更達100億人民幣,Kitty Koo指出,中國大陸政府已將電影產業的發展,視為相當重要的文化產業。 此外,早已經察覺出電影以及影視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火車頭,韓國更積極直接成立文化體育觀光部以提振影視產業的發展,這樣的政策方向造就了席捲東南亞的韓流風潮。

反觀台灣,先天擁有極佳的中華文化精華的優勢,更具備能夠發展華人電影工業的最佳位置。然而,台灣要永續發展電影產業,政府除了要提供更積極的政策誘因作為之外,業界以及學界也需要著重長久人才的培育,因為,和長久來台灣所擅長發展勞力密集以及資金密集的製造業所不同的,包括電影等創意產業打的不僅是資金戰,更是創意團隊的持久戰。唯有培養並吸納足夠的優秀人才團隊,才能打造一個屬於台灣電影產業的夢工廠,成為華人世界的創意樞紐港口,最終達到向歐美等國際市場輸出來自台灣的創意和文化商品的目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創 電影
    全站熱搜

    junoly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