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加坡 Part1:小國大謀略 再富50年

天下雜誌
作者 / 楊艾俐新加坡 PART 1第 403 期 全球視野 | 出版日期:2008/08/13
他們比台灣國民所得高一倍,但政府和人民仍懷著高度危機感。
面積人口比台灣更少,全球化影響更劇,但他們穩步向前,
要做亞洲新門戶,要吸引世界優秀人才,
使人才、資金、技術在此匯集。
再富強五十年,他們富強祕方何在?


 二○○六年新加坡概念圖修改出爐,勾勒出未來新加坡四十年到五十年的發展遠景,要把新加坡每一寸土地,建成生活、工作、休閒的好地方,要增加人口到六三○萬,同期間新加坡文官也提出,未來四十年要打造新加坡成為信任(trust)、知識(knowledge)、連結(connected) 、生活(life)之國。
 「城市國家從來沒有長時間成功過,」星期一早上,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同時也是《亞半球大國崛起》的作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坦誠地對一群來自亞洲的記者說。
 的確,城市國家在歷史上,從希臘斯巴達,孕育璀燦的文明,但好景都不長,最長的是中古時期的威尼斯,靠東西貿易支撐六百年,最後終得加入義大利。「因此我們危機感特別強,更要看得遠,」馬凱碩後半句說得特別有力。九一九個天窗

 從上新航班機,就可以感受到四百六十多萬人口,在比台北市兩倍半大的地方,掙扎著生存、發展、前進的痕跡。
 剛落成的樟宜機場第三航廈,大片空間,大片玻璃,三百公尺長的綠牆,四面怡人瀑布,屋頂上九一九個天窗,隨著太陽方向自動開開關關,白天不用開燈。特別設計的冷氣只循環在乘客大廳,一腳踏進,舒適寬敞,立刻消除旅行的焦慮煩躁。而這所有種種,卻在最低能源消耗上建成。
 拐進萊佛士大道,走入小徑,四周布滿黃、紅、藍、紫的花朵,在鬧市裡有如清幽溪流,新加坡要把自己從「花園城市」(garden city)變身「城市花園」(a city in the garden,包圍在花園裡的城市)。雖然看出人工匠意,在這個接近赤道的城市,比台北的夏日還涼爽,風徐徐吹來,軟化五十層、七十層高樓的剛硬。
 穿過淡馬錫大道,新達會展中心人潮洶湧,新加坡正在舉行「世界城市會議」,「世界水資源會議」,「亞太市長會議」。會展中心五千多人裡,有穿著白袍的中東人,五彩傳統服裝的非洲人,西裝革履的歐洲人。他們在這裡會合,談世界最新議題,環保、水資源開發、城市適人居住等等。
 這個三分之二的水仍要靠鄰國馬來西亞供應的小國,卻發展成世界水源的平台,世界各國人士在這裡交換水權,研討提煉淨水的最新技術。
 「水、水、水……未來還是水,藍金產業(水)是未來穩賺不賠的產業,」美國著名投資家畢鏗(Robert Picken)說。新角色:為世界解決都市問題

 新加坡總是領導世界議題。繼金融中心、生技中心之後,要定位自己成為解決都市問題的Urban Solution Center,包括水中心、能源中心。它們抓緊世界脈動,因為世界一半人口都住在都市裡,光是中國,未來就有六億人口移居都市,「我們不能再將都市化視為邪惡象徵,都市是一切成長的引擎,」世界銀行一位高級官員指出。
 新加坡搭上了此波熱潮,把自己的弱點(城市國家)化為優點,積過去四十年的經驗,他們長程規劃,環保、綠化、新生水,都讓他們幾乎順水推舟。
 他們要與中國政府在天津建生態城,與巴林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簽定環保與水資源管理。當全球人士聚集在新達會展中心時,談水資源、廢水處理、捷運、人類共同話題,「你以為是在世界中心,其實只是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的濱海灣(Marina Bay),」一位國際記者觀察。台灣、新加坡的複雜情結

 台灣和新加坡這兩條小龍始終存在複雜情結,新加坡人批評台灣民主亂象,中天、TVBS卻是很多華人愛看的娛樂節目,「還好有個台灣做『民主典範』,使新加坡人不會太追求民主,」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陳企業說,但是很多人私底下會暗暗羨慕台灣敢罵政府,而且還能政黨輪替。
 台灣人對新加坡不服氣,認為他們地小,容易治理,一黨長期執政,政令可以推動,沒有反對媒體,當然政策會得到支持,「台灣人在新加坡」網站上還可找出台灣人不喜歡新加坡的一百種理由。從李敖所講的「沒有成熟的香蕉,外面黃不黃,裡面白不白(指新加坡人東方、西方都不是)」,到買吃的,只給小塑膠袋,湯常會灑出來……。
 論人民,新加坡和台灣各有可愛處,台灣人民生機旺盛,咖啡店開一家倒一家,倒一家再開一家。新加坡都是大型連鎖店、國際品牌,很少小店。創業精神上,遠遜於台灣,但人民拘謹、認真、守法、知足,願意共同為整體目標而前進。
 新加坡地小,長期一黨執政,的確有幫助。但是世界上小國很多,很多都是弱國;一黨執政的國家很多,但絕大部份都貪污腐化。
 翻開兩國成績單,新加坡二○○七年平均國民所得約三萬五千美元,台灣○七年平均國民所得一萬五千美元,新加坡已經超越台灣一倍多。論生活品質,根據美國「世界價值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在二○○八年七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世界最快樂國家的排行中, 新加坡在九十八國中居三十一名,台灣則為四十八名。在二○○八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排行榜上,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居第十三名,新加坡居第二;在政策透明度和政府執行力的表現上新加坡多次拿下世界第一,而台灣總是在三十餘名徘徊。
 新加坡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們既能長期規劃,也能中期應變,更能掌握時勢潮流,隨機應變。
 相對台灣國土破碎、過度開發,新加坡堅持自己是蕞爾小國,需要仔細規劃。
 例如全國的概念藍圖,一擘劃就定下了四十年的城市佈局,每十年做一次總體藍圖(master plan),規劃未來十年的星城風貌,今年總體藍圖公布,精髓要將住宅和商業區合而為一,人們不必長途通勤,上班就學、購物娛樂,都在社區,節省能源。「可居住、活力高、永續發展」新加坡在各種刊物上顯明政府的規劃目標。能者多拿,贏者愈贏

 因為著眼長期,他們雖有濃厚的危機感,但不焦躁、紊亂,穩定地向前走。在全球化浪潮中,分析自己的所長所短,對中國大陸謹慎投資;亞洲崛起,就要做亞洲的門戶;中東累積大批財富,卻缺水缺電缺能源,他們就要在裹著白頭巾,深邃眼珠的阿拉伯人中提供服務,一闖天下。
 「全球化和以前的國際分工大不同,」對著新加坡典雅的麗池卡爾登飯店,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俊祥以招攬外商二十餘年的經驗歸納現在和以前的不同,「國際分工是有人高高在上主導,全球化已沒有人主導,是能者多拿,贏者愈贏的時代。」
 他們凡事認真、執著、不掉以輕心,每個規劃案,討論再討論,半夜兩、三點,閣員會接到總理李顯龍的電子郵件,民眾可以直接寫電子郵件給官員,要求回覆,「以前可以三思而行,現在十幾分鐘就幾思了,」李顯龍對《天下》的記者解釋。
 政府效率會感染民間。「整個國家一直在動,」生產香料的天銀化工董事長,前台商總會會長施至隆說。
 國家動,也逼著人民動。位在新達購物中心的饌巴黎國際海鮮董事長黃柄綺,也是台商,一邊埋怨房租大幅提高(政府希望以價制量,把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趕到郊區,留下地方出租),一邊絞盡腦汁,想出如何吸引更多顧客上門。他學習台灣的自助餐廳,分四個時段用餐,也設計兩種自助餐,貴的坐較裡面,可以享用生蠔、生魚片等高檔海鮮,「開餐廳,你在新加坡可以成功,可以走遍天下,」白白淨淨的黃柄綺說。系統化思考面對全球化威脅

 IBM東協行銷及策略總監南生(Nishan Weerasinghe),年輕時在法國、英國闖蕩,在新加坡住了十年,今年年初放棄英國國籍,成為新加坡公民。他不覺得政府專制,「和很多國家比較,在這裡你知道只要你守法,就不會被刁難,走在路上覺得很安全。快樂的公民,成就快樂的企業,」南生說。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新加坡能發揮「系統化」——系統化的做事、系統化的想問題,想事情就一定會有目標、有步驟。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當台灣還在各不同部門間爭論如何治水,討論如何築壩、築堤或截彎取直時,在新加坡,水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循環。大部份新加坡人都會畫出一個水回收的系統循環。蓄水池接雨水,廢水化作新生水,供工業用。大面積蓄水池開發水上公園,可以賽船、騎水上摩托車。
 「我總有個夢,有一天能收集並使用滴在新加坡的每滴雨水,成為可用的水,」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太太病危時,仍然趕去參加世界水資源會議的頒獎典禮,講起一九六五年建國時的夢想。到中國、印度尋找資優小學生

 一九六五年新加坡獨立的第一天,就把水政策放在首位,第一件事就設立跨部會的水源單位,「在活命水面前,任何政策都得低頭,」李光耀說。
 又如新加坡吸引人才,更有系統、有方法。例如以前新加坡吸收國外高中生來讀書,現在他們甚至到中國及印度小學,去找資優生,給他們獎學金,協助全家移民。「我們早一點抓住他們,將來就對新加坡有向心力,」陳企業副教授說。
 而且有系統,就會考慮清楚,每個環節都能顧到, 不會顧此失彼。新加坡要成為Urban Solution Center,陳俊祥副局長下一個月的重要工作,就是到技術學院去找合作計劃,希望校長能開創相關課程,如能源、污染等。外商來此發展才有充沛的本地人可以用,「系統思考能從對現狀做被動反應轉為創造未來,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整體,」系統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說。
 系統思考使得新加坡施政達到多重效益,例如新加坡正積極趕工,興建以賭場為主的綜合娛樂勝地,完工後,不止吸引賭客,度假休閒、會議展覽,樣樣俱全。
 新加坡更將此視為「新能源」實驗室,要用人工科技改變微氣候,達到降溫效果。
 例如在聖淘沙,雲頂集團投資的賭場將包括環球影城,四十二公頃的戶外地要裝上中央空調,保持溫度在二十八度,在赤道地區仍能吸引觀光客在戶外排隊等候遊樂設施,
 但是中央空調卻完全要利用太陽能發電,未來還可能為聖淘沙整個島裝上空調,「技術成熟後,還可以輸出到中東,」Etha工程公司行銷經理郭成業說。
 同時,新加坡未雨綢繆,不想讓賭場破壞社會風氣,例如新加坡人進賭場的入場費貴一倍,領社會福利金、破產者列入黑名單。不希望家人進出賭場者,可以向政府申請登記,「我們不能解決一個問題後,又產生另一個問題,」李顯龍說。
 新加坡更劍及履及,在發現問題後,馬上改進。和台灣相同,以前新加坡河川分屬幾個單位管理,每個單位管一段。上游污染,下游單位管不到,後來全部都歸給環境保護部管。公用事業局本來管水和電,後來電分到能源部,公用事業局則專管水,「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只能說水在新加坡特別重要,」環境及水資源部部長雅國.依布拉欣(Yaacob Ibrahim)說。
 但是正如爬得愈高,墜落的危險愈大,國際間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新加坡。過去十餘年,亞洲金融風暴、SARS危機、次貸風暴,都非新加坡之過,但卻引發新加坡經濟嚴重衰退。
 今年糧價高漲,絕大部份糧食都得進口的新加坡,深受通貨膨脹之苦,上半年通貨膨脹就達七.五%,計程車司機、上班族紛紛叫苦。盛況能延續多久?

 另一面,新加坡近年致力成為私人財富管理中心,上億豪宅紛紛推出,貧富差距大幅提高,二○○六年新加坡的吉尼係數約達○.四七二,(吉尼係數為國際間衡量貧富差距的通用指標,數值愈高表示貧富差距愈嚴重,同年台灣則較好,為○.三三九),隱隱約約聽到很多人不滿的聲音。
 有些政策帶給新加坡是福是禍尚未可知。例如全島儘是四、五十層高樓,對嚮往小橋流水、自然山水的現代人產生什麼心靈、精神影響?一旦天災人禍發生,雖然規劃完善,也有失序的可能?
 又如他們堅持增加人口從現有的四百六十多萬到六百三十萬,等於增加三分之一人口。這種人為目標是否可行,是否一切能如政府規劃,交通、住屋、就業井然有序?
 「一個沒有開放的政府治理,帶有自我衰敗,甚至崩駕的因子,」新加坡小說家林寶音在《新加坡海峽時報》曾經寫著,「會孕育出一群天真、依賴、容易被操弄……就像把溫室花草,丟到一群野生花草中,會很難生存。」
 四十三歲的新加坡盛況是否能持續五十年、上百年?五十層、六十層的高樓會不會成為歷史遺跡?
 「至少歷史上還有個威尼斯,生存了六百年,」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主席,也是中研院院士王賡武說,有如大部份的新加坡人,樂觀而謹慎。
蕞爾小國,卻是經濟猛獅

◎台灣            
人口:2,300萬人            
土地面積:36,220平方公里      
經濟成長率(07年):5.7% 
外匯存底(08年1月):2,728億美元(世界第5)
平均國民所得(07年):15,000美元 35,000美元
◎新加坡
人口:460萬人
土地面積:700平方公里
經濟成長率(07年):7.7%
外匯存底(08年1月):1,639億美元(世界第7)

平均國民所得(07年):35,000美元
資料來源:外交部、行政院主計處、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世界銀行、中央銀行

星國整體競爭力強,台灣贏在科技力

◎台灣
國家競爭力:13
商業效率:10
國際投資:44
全球經商環境(註1):18
產業聚落發展指標(註2):1
資訊科技(IT)產業競爭力(註3):6
IT勞動生產力(註4):1
網路整備度(註5):17
2008基礎建設排名:17
◎新加坡
國家競爭力:2
商業效率:2
國際投資:8
全球經商環境(註1):3
產業聚落發展指標(註2):4
資訊科技(IT)產業競爭力(註3):11
IT勞動生產力(註4):4
網路整備度(註5):5
2008基礎建設排名:3
資料來源:IMD 2008年世界競爭力報告
註1:英國經濟學人(EIU)
註2、註5:世界經濟論壇(WEF)。
註3、註4:2007英國《經濟學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觀光管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nolynn 的頭像
    junolynn

    思維補給庫

    junoly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